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团队 中心研究 中心简报 人才培养 中心资料 社会服务 民族展厅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心简报 -> 正文
中心简报2010年第1期
[ 录入者:admin | 时间:2015-06-22 12:34:35 | 作者: | 来源: | 浏览:次 ]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三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主办:三峡大学三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三峡文化研究所

 

2010年第1期(总第36期)   20103

本 期 导 读

 

☆  发展规划               ☆  社会服务         ☆  工作近况

 

发展规划

三峡文化研究所十二·发展规划

 

三峡文化研究所是2000年三峡大学合并组建后整合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力量组建而成的跨学科、综合型、实体性、开放式的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依据三峡大学学科专业布局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以及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三峡文化研究所初步拟订了十二·发展规划,具体内容如下:

(一)队伍建设

三峡文化研究所现有5位专职研究人员,以及1位调研员。从学科建设与三峡文化研究的整体发展需要看,尚需要引进1位社会学(历史学)专业的博士。十二·期间将力争输送2“151”人才工程梯队人员。在加强内部人员协作的基础上,发挥研究院在研究资料、研究成果、研究影响、对外联络等方面所具有的平台意义,吸收文学院、政法学院、艺术学院、经管学院等学院相关研究领域的人才以及校外专家,组建研究团队,实现三峡大学相关研究领域人力资源的整合。

研究所主要研究人员:王作新、胡绍华、罗义华、杨超、黄权生;

校内兼职研究人员:吴卫华、王前程、邓莹辉、朱华阳、罗凌、彭红卫、陈宇京、桑大鹏、陈文武、朱祥贵、刘自兵、赵秀丽、都春屏、胡俊修、赵大友、阚如良等;

校外兼职人员若干。研究所于近期聘请了熊文斌、王俊、龚平、屈定富、屈家喜、邓先兵等为兼职研究人员,以加强校地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二)科学研究

从长江三峡文化、社会发展的现实重点难点问题和未来三峡区域社会全面发展战略所需入手,聚合力量、组建团队,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调发展。确保科研综合实力居在国内相同研究领域享有较高学术声誉,成为有显著影响的区域文化研究中心,近期我们对三峡文化研究领域与研究人力资源开展了一次调研工作,具体考察了三峡地区兄弟院校相关科研机构的研究领域、研究特色和运作机制,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将三峡民俗文化作为研究所近期、中期研究的主要目标,力争在这个领域有所开拓,取得标志性的成果(专著、文章、奖励),并力争开展文化产业研究:

1,基础理论研究

1)三峡民俗文化研究

研究所主要成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重点开展三峡民俗文化研究的计划,其中的子课题包含:王作新的三峡峡口方言与民俗文化研究、胡绍华的三峡民间宗教文化研究、罗义华的三峡民间文学研究、黄权生的三峡地名与民俗文化研究、杨超的三峡岩画与民俗文化研究等。拟陆续推出三峡民俗文化研究丛书、三峡民俗大辞典。

2)三峡通史

计划与三峡地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相关研究力量围绕三峡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开展三峡史的分类研究,在此基础之上联合推出三峡通史重大集成性研究成果。近期、中期研究所工作的重点在于三峡民俗文化研究、三峡经济史研究、三峡军事史研究等,后期拟通稿、结集出版《三峡通史》。

3)国务院三峡办总结课题三峡文化研究

近期,研究所拟以合作的形式参与国务院三峡办总结课题三峡文化研究工作,合作双方在初步接触之后,拟于7月初在武汉进一步协商,分工合作。

4)积极参与、继续推动湖北省非物质文化研究与丛书出版工作。

2,社会发展研究

主要是开展三峡地区文化产业研究工作。力争与三峡地区文化旅游部门等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促进三峡地区文化产业发展。

十二·期间,研究所力争获国家级课题1~2项、省(部)级课题3~5项。科研合同总经费200万元,到账经费60万元。每年出版学术著作1~2部。搞好以往研究项目、课题延伸工作,如三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丛书后续研究与出版工作(2009年已经出版5种)。每年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5篇,三大检索及复印转载收录3篇。力争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项(三等奖)。

(三)学术刊物

办好《三峡论坛》、《三峡文化研究》辑刊,为学科建设、对外交流服务。做好论坛的相关辅助工作,要让论坛在保证一定学术质量、影响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创造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近期,我们将做好《三峡论坛》理事会组建与联络工作,力争尽早推出三峡区域特色产业观察三峡发展论坛等特色专栏。2011年开始,对原来的《三峡文化研究》(辑刊)进行改版,加强学术含量,力争扩大影响。

(四)社会服务

进一步加强与三峡地区各级政府、文化界、经济界的联系,充分发挥基地在推进三峡区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课题为纽带,采用多种方式与三峡区域的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吸收相关部门或单位的工作人员参与合作研究。主动承担三峡区域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委托研究课题,解决区域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做好地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工作。在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域为地方政府培训人才若干。鼓励专兼职研究人员在实际工作部门中兼职,面向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开展咨询服务,提高解决重大实践问题和参与重大决策的实际能力,成为三峡区域乃至全国知名的思想库和咨询服务基地。通过为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事业单位提供以知识更新为主要内容的各种培训,使本研究中心成为全国相同研究领域的专门人才库和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五)学术交流

举办1次以上全国或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每年赴国外或国内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考察或访学2人次以上,邀请1位以上国内外著名学者来基地讲学,交流最新研究成果,掌握和吸收国内外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

 

社会服务

 

中心研究人员赴秭归与地方文化工作者座谈、交流

 

     3月中旬,中心胡绍华教授、罗义华教授、李崇琛调研员,以及文学院的王前程教授赴秭归,参加由秭归县文联组织的县文化工作者学习、交流大会。大会的主题有三个:其一是,秭归县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其二是,秭归县文化产业开发问题;其三,秭归屈原故里骚坛诗歌的发展问题;其四,当下中国文学的发展现状以及文学创作中需要思考的问题。胡绍华教授、罗义华教授、王前程教授分别在大会上发言,并对与会的地方文化工作者提出的一些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给予了回答。中心本次赴秭归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指导地方文化工作者的田野调查方法和学术论文写作。胡绍华教授、罗义华教授着重讲述了学术论文写作的一般规范与方法。与会代表对中心主办的《三峡论坛》、《三峡文化研究》两份学术期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中心组织专家撰写

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暨海峡两岸屈原文化论坛论文

     

3月初,中心受宜昌市台办和秭归县文联委托,组织三峡大学有关专家撰写学术论文,参加20106152010715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暨海峡两岸屈原文化论坛,经研究,拟由研究院黄柏权院长、张伟权教授、黄权生老师提交学术论文参加宜昌市海峡两岸屈原论坛;拟由文学院吴卫华院长、彭红卫博士、研究院罗义华教授赴秭归参加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

 

中心杨超博士

赴恩施巴东指导当地岩画保护工作

    

  200910月,中心杨超博士与我校艺术学院陈文武副教授赴恩施巴东天子岩考察新发现的天子岩手印岩画。在当地文化部门同志的配合下,考察队历尽艰辛,登上了人迹罕至的天子岩岩画所在的岩壁。经杨超博士仔细考察与计算,最终确认这批手印岩画共有400余枚。手印岩画的发现与确认,是湖北省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一件大事,对于中原及三峡地区岩画的发现及相关认证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20101-3月,中心杨超博士应巴东县博物馆的邀请,赴巴东县与相关领导、专家协商天子岩手印岩画的保护工作和申遗问题。

 

 

工作近况

 

《三峡论坛》出版发行

 

   由我校长江三峡发展研究中心暨湖北省三峡文化研究会编辑、中心主任罗义华教授任主编的《三峡论坛》(双月刊)2010年第1期、第2期于20101月、20103月公开出版发行。《三峡论坛》是由三峡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本刊立足三峡,面向全国,内容涵盖了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哲学、史学、法学、文学、社会学、民族学等领域,既重视对基础学术理论的研究,又注重对现实问题的探讨,优先发表创新性和应用对策性研究成果,尤其是研究三峡问题的最新成果。为突出本刊特色,我们将着力推出百家论坛、三峡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生态与经济研究、移民研究、武陵民族研究、屈原研究、昭君研究、杨守敬研究、文学研究等重点专栏。

 

组织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0101-3月,中心组织全体工作人员展开每年一度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工作。中心王作新教授、胡绍华教授、罗义华教授、杨超博士、黄权生老师等人共提交了5份申报书。

 

 中心召开三峡文化研究工作会

 

3月底,中心召开工作会议,讨论2010年初学校机构改革与学科调整之后中心研究工作方案与尚存的问题。会议深入探讨了研究所暨中心的十二·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会议理清了研究所未来几年的总体发展思路,明确了中心主要研究人员的中长期研究计划与主要工作任务。中心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1,队伍建设问题。三峡文化研究是我校文科较早确立的一个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研究方向,曾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绩,三峡文化成功申报国家精品课程,也是我校有关研究人员长期致力于三峡文化研究所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但是目前我们面临一个队伍建设问题,还需要引进人才,特别是要引进有份量,在学术界有重要影响的专家,这方面需要学校的支持。

2,资源整合问题。长江三峡发展研究院(包含三峡文化研究所)作为学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公共平台被寄予厚望,但事实上,目前的条件不利于我们整合校内资源,统筹安排,做出有影响的标志性成果,不利于相关研究人员合力的实现。

3,开放基金项目研究。到目前为止,三峡文化与经济社会会发展研究中心组织了三次开放基金研究活动。学校能否在资金与项目方面给予进一步的支持?如果能够开展新一批开放基金项目研究活动,中心将把开放基金与三峡通史等大型标志性研究活动结合起来,力争在科学研究领域开创新局面,产生重大影响。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 《宜昌文化简史》编纂工作简报 第3期 [下一篇] 中心简报2010年第2期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推荐分辨率:1024 X 768 及以上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15 三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 中心地址:宜昌市大学路8号 | 邮编:443002
联系电话:0717-6395356(综合办公室) 0717-6394202(科研) 传真:0717-639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