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团队 中心研究 中心简报 人才培养 中心资料 社会服务 民族展厅
中心团队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心团队 -> 研究方向

方向一

1.名称:三峡历史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

2.研究人员及职称

邓辉(教授)、岳小国(教授)、王前程(教授)、罗凌(教授)、黄河(副教授)、曹大明(教授)、黄权生(副教授)、赵秀丽(副编审)、刘自兵(编审)、刘兴亮(讲师)、李超(讲师)、冯明(讲师)

3.相关代表性成果简介

“中国土家族大百科全书”,主要由中心学者编撰完成,该成果是土家族第一部大型百科全书式的专著。全书基于全面搜集文献资料和扎实的田野调查,在充分吸收国内外土家族研究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力求从历史的纵度深度和现实的社会状况,客观地反映土家族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全貌。内容涉及土家族聚居区德地理环境、历史、民族、经济、民俗、宗教哲学、文学、文物古迹等。

“唐崖土司史料搜集整理研究”,该成果全面搜集了涉及唐崖土司的文献资料、调查资料、碑刻资料、口述资料。在搜集整理的基础上对唐崖土司的族源、沿革、世系、疆域、对外关系以及唐崖土司的重要历史文化价值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唐崖土司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策略、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也成为了唐崖土司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支撑。其中的学术观点为申报论证书所采纳,关于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建议也被采用。

4.人才引进和培养情况

近三年来,本研究方向积极利用政府人才工程的政策优势和激励措施,积极引进高层次拔尖人才。其中,聘请教授1人,引进博士研究生3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地理学、中国民族历史地理、民族聚落形态与社会组织结构等。著有《中国头饰文化》、《民族地理学》、《文化与艺术:中国少数民族头饰文化研究》等,2012年被聘为本单位兼职教授。邓辉,1954年生,研究员,武汉考古所原副所长,2014年聘为民族学院专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家族区域考古与文化,有《土家族区域的考古文化》等论著。葛政委,1981年生,博士,毕业于中南民族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2013年入职。刘兴亮,1985年生,博士,毕业于暨南大学历史学系,2013年入职。现阶段本方向研究队伍层次、年龄结构合理,研究实力雄厚。

5.对学校学科建设的作用

本研究方向可为学校民族学学科建设和申报民族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提供有力支撑。

6.对地方、社会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

本研究方向成果众多,在民族学、历史学等领域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近年来,基地人员非常重视将科研与地方社会经济相结合,在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收效较好。如2012年基地成员与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宜居乡人民政府签署“酉阳县宜居乡矿沿村旅游规划和民居设计”项目,合同金额10万元;2013年,又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住建局“五峰县最美乡村建设管理与指导调查研究报告”,与重庆市秀山县清溪镇人民政府签订“重庆市秀山县清溪镇大寨村保护与发展实施方案”项目,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致富。基地所承担的村寨、古镇规划项目大多进入实施阶段,现已经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黄柏权教授的《土家族历史文化散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葛政委的《关公信仰在容美土司的“地方化”及其诠释》、岳小国的《不被“整合”的向心力:民族走廊“国家化”研究》等研究成果在历史学、民族学界引起较大反响。


方向二

1.名称:三峡文学与艺术

2.研究人员及职称

张伟权(教授)、吴正彪(教授)、王作新(教授)、王祖龙(教授)、李晓艳(教授)、陈开颖(教授)、陈文武(副教授)、陈琼(副教授)、邹宜宁(副教授)、谭惠(副教授)、潘屹(副教授)、尹青(副教授)、黄雪(副教授)、吴芳(副教授)、徐英(讲师)

3.相关代表性成果简介

①《楚书法史——中国先秦区域文字书体的发展与演变》,基地专职研究员王祖龙著,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2013年出版,获23届中国优秀美术图书“金牛奖”。作者充分利用考古学、文字学研究成果,通过对楚金文、简帛、玺印等的重点研究,坚持以图像为主结合文献写作的路径,将楚风书法作为中国书法史链条中的关键一环,置于汉子字体、书体以及书法技法嬗变与承前启后的重要位置上,揭示了楚风书法事象下深涵的规律,是一部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书法专史,是当前区域艺术史研究的一项新成果,有力地推动了三峡地区书法史的研究。

4.人才引进和培养情况

本方向近三年研究人员规模稳定、结构相对合理,未做引进计划。

5.对学校学科建设的作用

本研究方向的研究成果曾为学校中国语言文学申报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后也必将为中国语言文学申报博士学位授予权提供重要支撑。

6.对地方、社会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

“三峡文化”精品课程,是基地与三峡大学文学院共同建设的为全校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授课对象覆盖了全校47个本科专业,选修该课程的学生累计达1万余人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三峡区域各高校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课程建设中发挥了示范作用。公开发行的《三峡论坛》,专开三峡文学、三峡艺术、三峡文化、三峡历史与考古等专栏,对三峡区域文学、艺术、旅游、历史进行全面研究,推动了三峡文学艺术研究的发展。


方向三

1.名称:三峡文化与旅游开发

2.研究人员及职称

刘冰清(教授)、阚如良(教授)、田强(教授)、葛政委(副教授)、周慧慧(讲师)、朱华(讲师)、罗美洁(讲师)、王闻(讲师)

3.相关代表性成果简介

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人本范式”》,由基地专职研究员阚如良著,发表在《光明日报(理论版)》20146月。该成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结合联系起来研究,提出传承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有效的保护,旅游开发则是积极发开的保护传承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核心价值观小在“物”向在“人”,其保护传承及旅游产业化开发要突出“人”的主体地位。该成果可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提供有益参考。

②《深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由基地专职研究员阚如良等完成。发表在《人民日报理论版》,20121018日。该成果针对当前解决旅游业加快发展与旅游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这一现实矛盾,提出高校应与旅游行业和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积极推进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该成果为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可行性路径,成果也为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参考。该成果已被学校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并将之列入下一阶段教学搞个计划之中。

③《论政府主导与旅游公共服务》,由基地专职研人员阚如良等完成,成果发表在权威期刊《管理世界》2012年第4期上。成果从旅游业的公共属性分析入手,探讨了新时期旅游业的综合功能,明晰了旅游公共服务的领域,提出了政府主导旅游公共服务的对策,指出社会性是旅游业的本质属性,旅游公共服务是政府主导战略的发展方向,需要加大对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的投入。成果为加强旅游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提升政府的旅游公共管理绩效提供了理论参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旅游行政管理改革进程。

4.人才引进和培养情况

本方向近三年研究人员规模稳定、结构相对合理,未做引进计划。

5.对学校学科建设的作用

本研究方向的研究成果为学校管理学学科和旅游管理硕士点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6.对地方、社会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

基地人员积极参与三峡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立了三峡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对于推动三峡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阚如良等人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人本范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为地方经济找到了新的突破口,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保护。基地陆续出版的《三峡文化研究丛书》为三峡区域文化研究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研究平台,标志着三峡文化研究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基地成员长期致力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和规划研究,为地方经济开发建言献策,阚如良的《宜昌市旅游业十三五规划的新理念》提出的三峡品牌引领、城市旅游支撑、产业融合提质、智慧创新驱动、改革红利惠旅等建议引起宜昌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宜昌旅游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理论参考。基地成员也参与了大量旅游规划设计工作,如“清江画廊民族文化旅游”、“三峡车溪民俗旅游区标识系统个性化实现路径研究”、“三峡步步升文化村旅游”、“屈原故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等,为地方经济带来千万元收入。


方向四

1.名称:三峡区域经济发展

2.研究人员及职称

何伟军(教授)、赵建华(教授)、皮海峰(教授)、朱祥贵(教授)、阎颖(教授)、苏发金(教授)、董建辉(教授)、覃朝晖(副教授)、袁波澜(副教授)、黄祥深(讲师)

3.相关代表性成果简介

《文化软实力: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由基地专职研究员何伟军教授完成,发表在《光明日报》(理论版)2012530日。成果提出了文化软实力是文化的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等的影响力、感召力和渗透力的集中体现。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文化软实力特别影响区域群体价值观和企业家精神。并认为,要对区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保持区域文化的鲜明特色;要弘扬区域文化中符合时代特征的价值观念;要树立全球开放的视野,对区域文化软实力进行丰富发展,以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该研究为推动三峡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已引起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②《三峡物流中心建设与长江上游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由基地专职研究员何伟军教授主持完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0月出版。该成果从长江上游经济带可持续发展交通条件的制约因素及三峡物流中心建设与长江上游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背景出发,论述了在宜昌建设三峡物流中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三峡物流中心建设的战略框架、三峡物流中心的建设规划、三峡物流中心运作系统设计、三峡物流中心信息化建设与运营以及建设三峡物流中心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该成果已经达到了同类研究的国内领先水平,在解决大江梯级水坝梗阻的物流战略规划方面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引起了国家高层的重视,并已纳入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相关规划之中。

4.人才引进和培养:

本方向近三年研究人员规模稳定、结构相对合理,未做引进计划。

  5.对学校学科建设的作用

本研究方向主要关注三峡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其研究成果对学校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6.对地方、社会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

本研究方向专职、兼职研究员近三年的研究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积极广泛的社会影响。由基地研究人员和宜昌市政府研究室合作编写的《中国三峡物流中心建设研究报告》以及何伟军教授撰写的《积极构建服务支撑体系,加快建设中国三峡物流中心》等报告,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高度充分阐述了把宜昌建设成三峡物流中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思路和对策,其研究成果已转化为宜昌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主要观点和建议被纳入到市委四届八次全会、市委四届十一次全会报告中,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已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如,2012年与湖北富成祥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三峡应急物流基地建设研究》项目。其他诸如何伟军的《资丘镇调查》、皮海峰的《和谐社会视野下农村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宋仕平的《非政府组织与乡镇社会治理研究》等研究成果也产生了较大反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推荐分辨率:1024 X 768 及以上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15 三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 中心地址:宜昌市大学路8号 | 邮编:443002
联系电话:0717-6395356(综合办公室) 0717-6394202(科研) 传真:0717-6392209